鸡西李金星:一个乡村文艺人的戏里戏外






优德vip记者薛宏莉
民谣里唱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在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金生村,39岁的李金星带着爱唱爱跳的村民,早已忙活起来了,他们要准备一台“春晚”迎接新春。
这已经是他们在“文化大院”里连续八年举办乡村春晚了。从最初为了让妈妈有一席之地带大家扭秧歌而开放自家大院,到后来自掏腰包、腾出住房建“室内舞台”,李金星领着乡邻们练唱歌、编舞蹈、写小品……一年节目不断。她说,做这些事想法很简单,除了快乐和小小的成就感,她更想把大家的时间占得满满的,“这样他们就没功夫扎堆打麻将、扯闲话啦”。
这是怎样的一个“文化大院”?戏里戏外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?
“文化大院”欢乐多连办八年春晚
一年节目不断
这几天,李金星家的“文化大院”很热闹:恰逢元旦,乡邻们都跑到她家去举办“歌会”;白天,还紧锣密鼓地进行着“2020乡村春晚”的彩排活动。这是自2009年创建、2013年自编自导自演第一台晚会至今,金生村李金星文化大院里举办的第八届“乡村春晚”了。虽没有华丽的舞台,没有明星助阵,但每届晚会都是人气爆棚、座无虚席,甚至附近村屯的人都跑来看热闹。“演员人数少则三十来人,多则四五十人;观众不下百人。这两年,附近村屯,鸡东县和鸡西市的文化单位,也有参与。”李金星介绍道。
为啥一个乡村级别的业余晚会,能有这般魅力?用村里人的话说是因为,“演员都是我们熟悉的人,演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故事”。
舞蹈、合唱、独唱、乐器演奏、快板……一台晚会,十几个节目,每个都有李金星参与“导演”的身影。大家不但演得有模有样,语言类节目中还把国家大事、农村变化、村风家风等统统编入其中。最有意思的是排练过程,越是错误不断,越笑料百出。
每年的“五一”、“八一”、“十一”,三八节,春节,元宵节等,文化大院里也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,扭秧歌、办晚会,加上平日里短则月余、长则两个来月的排练过程,可以说这里一年节目不断。十年间,到文化大院耍一耍,已经成为村民们打发业余生活的一种方式,甚至在农忙阶段,有人累了也会跑到李金星家的“文化大院”,用音响设备唱几首歌,解解乏。
为建“室内活动室”拆了自家间壁墙
“看着大家乐,我也跟着高兴。”李金星笑言。
当初,为了建这个“文化大院”,她把自家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腾了出来,拆掉客厅、厨房的间壁墙,只留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给父母居住,自己则和丈夫、儿子搬进了仓房。服装、道具、音响设备,每一样物品都是自掏腰包购买,前前后后花费了八九万。
其实,李金星一家的生活并没有多富裕,丈夫在婚庆公司接零活做摄像,她在村里经营着一个食杂店,儿子上初中,母亲身体不好没有收入,父亲虽然有些工资但李金星从来不敢用,“家里没啥积蓄,他的工资,就是他和我妈的养老钱”,十几亩地的收入也很微薄。很多人不解,她为何要搭钱做事儿?
李金星借用妈妈的话说,以前在农村,农闲时几乎家家都有人打牌、打麻将,聚在一起人多嘴杂是非多。“我妈说,咱就当把钱输掉了,一年拿出个一两千块,买点儿服装、道具,大家聚在一起玩一玩,演演节目乐呵乐呵,不是更好吗!”李金星说,村里人有事干,就不会在一起打麻将、扯闲话、闹矛盾了。这也是她组织编排晚会的初衷。
李金星坦言,最初建文化大院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让妈妈老所有乐。“我妈年轻时就是村里秧歌队的骨干。2009年,她和我说想组建一个秧歌队。我觉得她们在村道上扭秧歌不方便,就花了7000元,把家里的院子浇筑成了水泥地面,让大家都到我家扭秧歌。”后来,李金星见光扭秧歌不吸引人,就借着当幼师时练下的舞蹈功底,给大家编广场舞动作。这样,来跳舞的人越来越多,还在镇里组织的活动中拿了几次奖。再后来,李金星觉得在室外活动受天气、气候限制,就和父母一商量又把自家改成了“室内活动室”。这之后,李金星有了更大胆的想法——办春晚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。因为是自编自导自演,就连练节目环节,都能吸引很多人参与或来看热闹。
村民都成文艺人陪妈妈度过“抗癌时光”
李金星说,操持“文化大院”多年,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2017年办春晚。
“那一年,我妈被查出了子宫内膜癌。我家举债为母亲看病。村里人都以为我家出了这么大的事,肯定没有心情再办晚会了。我妈也总问我‘咱家还有钱玩了吗’,我说‘有’,就和大家一起坚持继续办春晚。”李金星说,那段时间,她白天陪着妈妈做化疗,晚上带着大家排练,没少吃苦。一开始妈妈被查出癌症心情低落,她就故意给妈妈安排一些“多操心、少挨累”的活儿,分散她的注意力,这让妈妈很快变得更有精力战胜病魔了。李金星说,妈妈是真心喜欢这个“舞台”。快过年了,她想给妈妈买几件好衣服,妈妈坚持不要,可看到漂亮的舞台道具时,都毫不犹豫地买下来。
让她最感动的是,那一年村里人聚在一起排节目,特别和谐,似乎每个人都在默默陪她家度过难关,这让李金星意识到了这个“文化大院”的凝聚力。
现在,李金星家在“大院”里是一家老小“齐上阵”。她和妈妈自然不必多说,每个节目,从服装到道具、到动作创意,都有她俩参与的身影。丈夫是音响师兼演员,儿子、侄子也都经常参与到表演中。村里的一些“文化人”更是成了大院里的创作主力,村民张秀艳喜欢写诗,很多语言类节目都出自她的创意;一些农妇手巧改造服装设计道具,贴着福字的纸板、装饰精美的簸箕,手工轧制的花朵,都让这一台台乡村晚会更具韵味。
2016年,李金星就被评为了优德vip省第一批省村级文化志愿者。当年,她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还被文化部评为“全国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典型”。拥军慰问,和邻近村镇联欢,“文化大院”让金生村的农民各个成了文艺人。
【后记】
这几年,在“文化大院”的基础上,李金星又有了新动作。每年暑假,她都在家里办起“学生假期活动室”,用网速吸引想拿手机打游戏的孩子来这里。然后让他们聚在一起先写作业、画画、读书、练节目,定时“组队”玩游戏。“一个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儿,大家坐在一起比着干,就有了乐趣。”
和大人一样,把空闲时间挤占得满满的,大人们不想着打麻将了,小孩们不想着玩手机了。唱唱跳跳、舞动生活,“文化大院”里更热闹了……
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